好久不見的街頭採訪趁著閒暇舒適的 4 月底再次和各位見面,因為在上海出差的時間正好是草莓音樂節舉辦期間。於是,我們打著工作的 “幌子”……(在此省略,反正你懂的)。
▲ 圖片來源:摩登天空
相比起去年上海草莓音樂節舉辦的時間正值五一假期,今年想去草莓音樂節的朋友可就沒那麼 “幸運” 了,不僅時間錯開勞動節假期,甚至首日還碰上了工作日。儘管這會讓部分人因為工作等原因無法前往現場,但從現場的氣氛來看,體量如此之大的音樂節並未受到這些客觀因素的影響。
▲ 圖片來源:摩登天空
如果放在 10 年前,幾乎沒有任何一家音樂節敢放在非節假日期間舉辦,而能如此有底氣錯開節假日高峰期,皆因國內音樂環境日趨成熟,以及願意付費觀看音樂現場的朋友越來越多,大體系內的音樂產業已形成規模。
▲ 圖片來源:摩登天空
細心研究,音樂節的發展和潮流文化的發展在近十年的時間裡,步調幾乎是一致的。2009 年中國音樂節舉辦場數共 44 場,而到了 2018 年,全年音樂節的數量已達近 300 場。而潮流文化雖然難以用數據直觀呈現,但切身的感受已然會發現潮流以及亞文化在中國內的活躍度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從小眾走向 “大眾” ,兩者的發展節奏相同並非偶然,最為主要的原因在於,音樂節的與潮流文化的擁躉重合度開始變得越來越高。關於這一點,後文會再次提到。
▲ 圖片來源:摩登天空
商業永遠是跟著市場大環境而走,也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在過去,提到音樂節必然會想到五一、十一黃金週,但近幾年,尤其是這兩年來看,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場音樂節演出,就拿今年的草莓音樂節來說,三月在武漢舉辦,而四月則在上海和成都,接下來則還將去到長沙、西安、蘭州等地。從地域上來看,上海、江蘇、廣東音樂節集中程度最高,而其餘如杭州、長沙、武漢等經濟發展較快的城市也呈現出了一番欣欣向榮的局面。
▲ 圖片來源:摩登天空
有切身體會的朋友應該會發現,音樂節無論是在場數和規模方面,幾乎都是在持續性的增長,但為何近年被提及的次數會越來越多?綜合因素有很多,但有一點倒是與我們有很大的關係,可供大家參考。
▲ 圖片來源:摩登天空
在街訪中,當我們提問道:“音樂節最想看的是哪位歌手?” 多數的被訪者都會提到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譬如 Tizzy T 、滿舒克、陳粒、田馥甄等人,而我們大致估算了一番,這些受訪者提到的歌手,與目前在國內受歡迎程度的音樂風格一致。除開流行音樂(流行歌手因出場費較高,音樂節往往不會邀請這些歌手參加),Hip Hop、民謡以及搖滾幾乎是音樂節的組成部分。Hip Hop 因為節目《中國有嘻哈》 的熱播而圈粉無數,早些年的民謡更是一統天下,而國內音樂節發展初期的音樂風格便是以搖滾為主。
▲ 圖片來源:摩登天空
另外,我們在街訪中提出的第二個問題:“來音樂節的目的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感受氣氛、放鬆等。這其實本就很符合當下年輕人享受生活的態度。但也有不少人是為了某個歌手而來到現場,側面也反映出不管是 Hip Hip、民謡、搖滾,都已經有不可忽視的號召力。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會說道,音樂節與潮流文化的受眾,在重疊率方面越來越高。
▲ 圖片來源:摩登天空
當然,這並非說明現在的音樂節是成功的,如今也有很多人質疑,當下的音樂節藝人組成方面過於同質化。面對這一問題,在某次採訪中,摩登天空創始人沈黎輝也正面回答過:“我們在去年也邀請過很多世界音樂節壓軸的樂隊來演出,但他們演出時並沒有那麼多觀眾,最受觀眾歡迎的藝人依然是陳粒、南京市民李先生、痛仰等,嘻哈的還有滿舒克、萬妮達、TT。這就是現狀,但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目前這些最受歡迎的藝人在五年前可能你們都不知道在哪,客觀地看,兩年、三年的時間這個維度其實還好。”
▲ 南京市民李先生
(圖片來源:Wechat)
關於音樂節藝人同質化的問題,本是題外話,但這也的確反映出當下的小眾音樂人也漸漸被捧上了主流的位置。
結
當伍德斯托克音樂已是萬人以上的規模時,中國還沒有音樂節。國內音樂節與國外相比,依舊存在很大的差距,這點我們無法競爭。更何況,評論一場音樂節的好與壞,不僅要看運營方,消費者的音樂習性也佔據著很大的比例。不過總的來說,中國的音樂節也一直在往好的一面發展,別的不說,當音樂節演出完退場時,我並未發現地上有肉眼可見的垃圾,從這一點來看,就已經很值得我們鼓勵了。
[spacer height=”1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