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跟各位繞圈子,答案就是……解構主義。
▲ 圖片來源:百度
這個在 2016 年開始瘋狂出現的詞彙,被人們頻繁的冠名在各個品牌的設計上。好像不提解構主義,就成為時尚邊緣人士了。
起初人們是疑惑的。但是,當用這個詞語去描述一切看起來 “瘋狂“、“叛逆”、“沒有邏輯” 的設計,便感覺自己很高 level 並顯得專業時,人們就接受了。或是說騙過自己,在一知半解或是根本不懂的情況下濫用它去展示自己的 “內行” 行為。
▲ 圖片來源:百度
這麼看下來,快要爛大街了,不是嗎?好像已經從所謂的 “小眾” 概念轉化為大眾標榜的代表著 “個性” 的概念了。
▲ 圖片來源:Google
其實解構主義不是一個新興網絡語言或是新時代再創造語言,它是一個基本的哲學概念。源於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在 20 世紀 60 年代提出的理論,它通過仔細研究哲學的語言和邏輯來質疑西方哲學中的基本概念區別或 “對立”。
▲ 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
(圖片來源:Google)
德里達的 “解構主義”,其實是打破現有的結構和形式的束縛,沒有任何否定和肯定的必然存在。然而,對於解構主義最大的誤解就是人們想當然的拆分這個詞去理解意思:解除結構和反叛的代表。並且結構主義不是對立面的存在,是像太極一樣,相輔相成的融合進歷史的長河中。
▲ Apical Reform 工作室設計的 “三等分” 椅子
(圖片來源:Google)
在 20 世紀 80 年代,它更廣泛地指定了人文和社會科學不同領域的一系列激進理論,包括哲學和文學,精神分析,建築,人類學,神學,女權主義,男女同性戀研究,政治理論,史學和電影理論。
▲ 解構主義經典建築,出自弗蘭克·蓋裡的 Beekman Tower, 8 Spruce Street, New York City
(圖片來源:Google)
在 20 世紀後期知識分子的爭論性討論中,解構主義有時被貶義地用來暗示虛無主義和無聊的懷疑主義。在流行的用法中,該術語已經意味著對傳統和傳統思維模式的批判性拆解。
即使看過各大時尚博主寫的分析文章,提及解構主義成千上萬次,也沒有很理解什麼是時裝中的解構主義。所以放在時裝上,解構主義到底是什麼呢?
▲ Y/Project SS 2018
(圖片來源:Harper’s Bazzar)
20 世紀 80 年代,日本人將 “解構主義” 從哲學概念提煉至時裝風格之手,衝破了所有西方對於時裝的概念。
比如我們熟悉的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他們在 1981 年在巴黎聯合發佈了新的秋冬系列,完全打破了固有的剪裁結構和風格。也徹底顛覆了當時幾乎全部的審美價值觀,也將時裝從高定的 “高高在上” 感完全擺脫出來。
▲ 圖片來源:Google
川久保玲曾經推出了 “身體遇見裙裝,裙裝遇見身體” 1997 春夏系列,這是她著名的幾個系列裡面最 “反性感” 的設計。那些關於裙裝的優雅和性感還有貼合身體的剪裁被丟棄的一乾二淨。
▲ “身體遇見裙裝,裙裝遇見身體” 1997 SS 系列
(圖片來源:Google)
那些關於 “女性應該怎樣搭配衣服”、“怎麼穿著才能更高級” 還有 “凸顯品味的穿搭風格” 等等偽命題的標準她全部打破。
▲ “身體遇見裙裝,裙裝遇見身體” 1997 SS 系列
(圖片來源:Google)
川久保玲的設計和結構主義一樣,在任何角度上都沒有完美的定義。把不同特質摻雜混合在一起,還給所有穿衣服的人一個自由。
它的存在像一面鏡子,每時每刻提醒著世人實現自我價值才是與殘酷世界和解的捷徑。
▲ 圖片來源:Google
同樣,在 1986 年,來自安特衛普的六位設計師 Dries Van Noten、Walter Van Beirendonck、Dirk Bikkembergs、Dirk Van Saene、Marina Yee 和 Ann Demeulemeester,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安特衛普六君子,用解構主義的設計理念顛覆了性別和職業還有年齡的固有特徵,帶著他們無法無天的設計闖入倫敦時裝周。
▲ 安特衛普六君子
(圖片來源:Google)
其中,擅長以不對稱的立體剪裁方式表現衣物美感的 Ann Demeulemeester 是最貼近解構主義的 ——沒有具體的風格公式。因此才能創造出在秩序社會中不按部就班解構主義風格。
▲ 圖片來源:Google
而徹徹底底的將解構主義變成風靡全球的設計現象級時裝,是另一位來自比利時設計師 —— Martin Margiela 。他的 Maison Martin Margiela 被稱為時裝革命先鋒品牌,在他所有設計中,已有的規則都被瞬間毀滅也將很多定義重新定義。
▲ 圖片來源:Google
其實他本人從來都沒有正面承認過他自己的風格是解構主義,只是因為他不循規蹈矩的運用材料和剪裁,和解構主義對那種傳統的不容置疑的哲學信念發起的挑戰不謀而合,才被時尚評論家們歸為 “解構主義派” 先驅。
▲ Martin Margiela 手稿
(圖片來源:INSTAGRAM)
在 Margiela 之後,幾乎整個時尚界開始大肆運用解構主義。比如 Martin Margiela 的超級粉絲、現任 LV 設計總監 Virgil Abloh,還有 Gucci 的“救命”設計師 Alessandro Michele 和 Balenciaga 設計師 Demna Gvasalia 都擅長在設計中融入解構主義。
▲ Balenciaga 秀場
(圖片來源:Google)
有評論說,他們將源自不同文化背景、歷史階段和性別衣櫥的單品融為一體,每一件衣服單獨拆解開來,都貌似風馬牛不相及,而搭配起來卻自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有些也 “借鑒”了 Margiela 當年的設計,比如將汽車內飾膠墊做成連衣裙,或是在牛仔外套的正面縫上一整件風衣,或是將鈕子上的針線進行細節設計等等。
▲ LV 秀場
(圖片來源:Google)
所以解構主義本身並不是為了獲得大眾的審美肯定,就像下雨天的時候,有人選擇穿拖鞋無拘無束的蹚水,有人選擇穿雨鞋悠然自得的踩水一樣,僅僅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
▲ Maison Martin Margiela 與 H&M 合作款
(圖片來源:Google)
然而在今天的現代藝術和時尚中,解構主義似乎被用作 “衝擊價值”。它迫使觀眾想知道圖象基本成分的目的,脆弱性和象徵意義。它可能會改變一個人對藝術品的態度,並且會被這種遭遇所改變。
▲ 圖片來源:Google
解構主義之所以不斷運用到時裝上,是因為它使我們切斷藝術史,揭示所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迫使我們審重新視與世界的關係,以及文化與彼此的概念。
結
解構主義,從來不是小眾,只是它與生俱來的偏執感讓它自我弱化在金錢至上的現實世界。
▲ 圖片來源:Google
解構主義,不是離經叛道,不是個性的宣揚,不是酷的代名詞,更不是壞孩子的標配。
▲ 川久保玲展覽
(圖片來源:Google)
它只是現代人們掙扎在束縛和規矩中,疲憊不堪後賦予了多重希冀的理想主義。也是與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做出反抗後的休戰,更是普普通通的人生選擇而已。
[spacer height=”2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