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 Jordan 在 2018 年那叫一個風生水起,YEEZY 已經成為昨日黃花。”
似乎很多人都有著相同的想法。而從我們看到的情況來看,Air Jordan 1 無論是在國內街頭還是在校園中的露臉頻率似乎也已經遠超 YEEZY。
不過據來自知名諮詢公司 The NPD Group 的高級行業顧問 Matt Powell 所發佈的 2018 第四季度運動鞋市場分析報告稱,儘管 Nike 處於穩步上升,但旗下 Jordan Brand 的銷量卻有所下降。
而飽受詬病的 YEEZY 卻驚人地相較前一季度有了約 600% 的銷售額增幅。
每個人看到的情況都有主觀成分,但諮詢公司的數據分析報告則相當客觀,它清清楚楚地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市面大幾千炒價款遍地的 AJ 沒賣過使勁補貨的 YEEZY。
驚訝之餘,你會發現這其實是很合理的事。一雙鞋子會被購買,它的噱頭並非最大決定因素,對於大眾而言實穿性要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加重要。
Air Jordan 確實有著頗為悠久的歷史,但厚重歷史掩蓋之下是革新的侷限性,畢竟團隊的大部分精力還是花在了籃球鞋的研發之上,對於休閒的穿著體驗這麼多年來鮮有優化。
YEEZY 雖然也在吃 Kanye 效應以及 BOOST 的紅利,但它在穿著體驗上確實有著不錯的表現。畢竟在球鞋立體打印技術真正成熟之前,BOOST 依然是最兼具革命性與實穿性的中底科技。
但 Nike 的整體銷售依然是增長的,那增長在哪裡了呢?相比 Air Jordan 和 Converse,Nike 對於氣墊永無止境的發掘就是很好的反例,720 及更早的 VaporMax 等新鞋型的出現進一步擴充了 Air Max 的選擇空間,定價也足夠合理。這一點和 adidas 對 BOOST 的不斷發掘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相比情懷,科技才是核心競爭力。
以旗艦帶動次一級消費品的銷售是常見的營銷策略,Nike 旗下有諸多系列都滿足這一規律,但 Air Jordan 的定位決定了它要是匹配 YEEZY “沒臉沒皮”的補貨力度會是相當冒險的舉動,先前 11 Concord 那樣的鋪貨也只能是偶爾為之,難以成為帶動效應的最大受益者。
所以說 YEEZY 會比 Air Jordan 賣得好是有原因的。
[spacer height=”10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