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潮流文化,時時刻刻影響著你和我。相信大家對於這句話,是不會存在任何異議的。
皆因你在所有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時興的潮流現象裡,都能找到日潮的影子。不論是美式復古、City Boy、機能通勤、滑板、時裝先鋒等等範疇,日本潮流文化裡都有著它們的影子和一席之地。
▲ 數十年前的 Chunky Sneaker 風格,被當下的運動、時裝品牌重新使用,這就是 「潮流」(鞋款為 adidas Originals Yung1)
關於 「日本潮流文化是如何影響著大家」 這個深度議題,恐怕地聊個三天三夜都難以論出答案。
皆因,潮流一辭本就是因人而異。但作為一名潮流編輯,我只能很赤裸地告訴你,潮流最淺層的定義,頂多就是當下流行的風格的事物而已。
每個獨立的文化能被大眾所認知、接納都需要媒體的幫助。不論是實體雜誌,還是電子媒體。這不,你也在手機屏幕前跟著我聊天嘛。
如果非要你我討論哪個電子媒體更好?抱歉,我給不出答案。那雜誌層面呢?那就非被譽為日本潮流雜誌教科書的 《POPEYE》 莫屬。
▲ 《POPEYE》 打造型錄特輯的能力,相信在日本雜誌界是獨一檔的存在
作為日本的殿堂級潮流雜誌,《POPEYE》 影響了無數日本潮流文化愛好者。從造型搭配大片、單品推薦、再到精美的排版,《POPEYE》 可謂做到了名副其實,POPEYE = 流行之眼。
在電子媒體爆炸式發展、被譽為紙媒冰河期的當下,《POPEYE》 堅持了紙媒 40 餘年。但在今天,當我看到了 「《POPEYE》總編輯木下孝浩離任」 的消息,我不禁開始擔心起來,影響著你和我穿著數十年的 《POPEYE》可能即將要開始冰河期了。
從一而終,不同流不跟風的倔強,是 《POPEYE》 屹立的資本
對於國內的朋友而言,恐怕大家早已沒有翻看雜誌的習慣了。誠然,拿著手機或者 ipad 就能足不出戶走遍天下,所謂的 「讓人難以忘懷的雜誌的油墨香味和質感」 在信息化爆炸的大趨勢面前,顯得有點孤芳自賞。
但在 2012 年入職的接手 《POPEYE》 的木下孝浩,卻始終堅持著 0 數字化的主張,決心往紙媒領域 「轉牛角尖」。
「只要我擔任總編輯的一天,《POPEYE》絕不會電子化。」—— 木下孝浩
如果你對 《POPEYE》 的歷史稍有認知,便不難理解為何木下孝浩要帶著 《POPEYE》 邁上對抗全面數字化時代的道路,反而不走順應大潮的平坦路段。
▲ 從一塊塊荒地到亞洲潮流文化的中心,原宿的存在恰好印證了日本人對於潮流文化從 0 到 100 分的歷程
《POPEYE》 創立的時代背景在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數十年內急速上升並漸趨平穩,但日本人的視野依然是相當閉塞的上世紀 70 年代初,當時的他們對於所謂的潮流和流行文化並不敏感。
有一組數據可以論證我所言不假,日本人口是在 1967 年突破一億的,而同年僅有不足 26 萬日本人前往海外旅行。但 2014 年(1.27 億人口),這個數據突破了 1700 萬,足足翻了六十多倍。
▲ 創刊號和 40 週年紀念版
而當時的 《POPEYE》 正是瞄準日本雜誌市場對於包括衣食住行的男性綜合類雜誌的需求空缺而創辦的。
當時 《POPEYE》 的創刊主編木滑良久更是將意味著美國文化之一的大力水手放在了創刊號之上,意欲讓 《POPEYE》 成為日本年輕人發現潮流文化的 「眼睛」。
▲ 2017 年 5 月刊為 Polo Ralph Lauren & Tod’s 拍攝的 「香港開車」 特輯
▲ 2013 年 11 月於巴基斯坦拍攝的 City Boys 特輯
面對同行以及新時代電子媒體的夾擊,到底是什麼讓 《POPEYE》 成為日本潮流雜誌裡的佼佼者?其實封面的「Magazine For City Boys」 足矣說明一切。那就是強調城市與人的故事。
對於 7、80 年代的日本雜誌界而言,花了巨大的經費只為探索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喜歡什麼、又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店舖和好物的海外取材做法,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我希望 《POPEYE》 能夠介紹很多年輕男性未曾親身體驗過的事情,雜誌越來越難做是個事實,但卻有人堅持做好的東西,我相信,因為有這樣的『笨蛋』,文化才得以傳承。」— 木下孝浩
坦白說,作為一名潮流編輯,每天坐在電腦前安靜碼字,只為挖空心思找到有趣的選題,並不是合格的做法。潮流文化的核心,在於每個地域的人文風情、社會格局、思想浪潮混合而成的各異形態。
不論是建立在機車、搖滾文化上的美式復古,還是以便捷、城市通勤為主軸的機能風格,看似相互背離,但其實都有著強烈的城市和時代背景做支撐。所有的素材都必須通過城市和人文的基礎,繼而進行深化。
諸如我們經常吐槽沒有文化、沒有內涵,玩多兩三個季度便會被大眾所唾棄的 VLONE,也不忘在與 Nike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合作中展露出對於哈林籃球文化的致敬。
再低俗粗暴的 Fuccboi 品牌,也有其文化的依傍之處。皆因創立品牌的,永遠是人,有血有肉的人。不論你是為了盈利,還是得到大眾的認可,每個品牌主理人的獨到經歷,時時刻刻都會影響著品牌的設計和走向,這也是潮流文化裡最值得大家品味的地方。
▲ 2017 年 5 月刊,visvim、WTAPS、Wacko Maria 造型特輯
作為首本將美國潮流引進日本的雜誌,《POPEYE》 將 「人與城市」 的信條奉行到底。對於一本已經創立 30 年之久的雜誌而言,如何才能讓大眾繼續對它依賴、讓更多所謂的 「大眾消費者」 接受它,成為了在 2012 年入主 《POPEYE》 的木下孝浩最大的難題。
解決方法?在延續 「人與城市」 的信條,同時為雜誌灌注更多關於老職人、街頭文化以及更光鮮亮麗的品牌造型大片……以及更強的生活氣息。
▲ 2017 年 8 月刊,Supreme x Louis Vuitton 造型特輯
將 2017 年話題度最高的 Supreme x LV 系列,拍成了 「毫無貴氣」 的生活照,相信是我口中的 「《POPEYE》 獨有的生活氣息」 的最好作證。
在閱讀時感到輕鬆、簡單、無壓力之餘,不論你身穿怎樣高檔、限量的單品,喜好怎樣的品牌和文化,你的搭配始終在是生活所需而已。試問這樣強調人文氣息的 《POPEYE》 誰不喜歡啊。
而讓大家感到無比遺憾的是,儘管木下孝浩時期的 《POPEYE》 堅持了一路的 City Boys 風格,在話題取材、型錄拍攝上也較為遷就大眾口味,但面對洪流一般的電子媒體趨勢,木下孝浩還是「敗下陣來」。
2012 年至 2016 年間,《POPEYE》 的發行量從 7 萬本的低谷期攀升到 12 萬本,但踏入 2017 年卻開始出現下降,在第四季度甚至錄得了不足 9 萬本的尷尬狀態,加之我開篇所提到的 「木下孝浩離任 《POPEYE》 主編」 的消息,不禁讓筆者擔心,這個素來倔得沒邊兒的 《POPEYE》 還真的要向數字化低頭了嗎?
結
毫不誇張地說,《POPEYE》 搭建了日本年輕人和世界間的信息橋樑,更是為後世的日本雜誌帶來了典範。你和我必須承認,日本潮流文化影響了無數的消費者,而當中的佼佼者非 《POPEYE》 莫屬。試問,哪位熱愛潮流文化的朋友,未曾看過 《POPEYE》 呢?
《POPEYE》 多年以來,能一直屹立在日本潮流文化中心的位置,其倔強、不從眾的精神可謂是至關重要。
「與其追求潮流,不如還創造潮流吧。」 — 木下孝浩
這次木下孝浩的職位變動,難免讓大眾震驚,主因還是大家害怕木下孝浩只是從總編輯一職轉任到總務部,則意味著 《POPEYE》 數字化將進入議事日程。
我不敢斷言後續的事態發展,唯望那段從在日本街頭翻看著 《POPEYE》 的 City Boys 美好時光不會被無情的電子媒體時代所抹去。畢竟,能留下來的雜誌,留不下來的是無視情感的物慾,以及殘酷的時代變遷。
(ps.本文授權自 Kidul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