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始終為衡量一家公司在市場上表現的項目,因此早先針對 Nike、Under Armour、adidas 三家指標運動品牌於里約奧運期間的較勁,股價反應往往是受到關注與討論的。然而,就此蓋棺論定實對 Nike 不甚公平,因而在奧運正式結束之後,將各品牌旗下的運動員表現納入討論,藉以不同的角度來探討品牌和運動員之間的相互關係。
首先,獎牌數自然為一個直接的衡量準則,而根據 Complex 的統計數字,Nike 在此一方面顯然遙遙勝過了其他品牌,堪稱是一家獨大:
無論是在金牌數上、亦或總獎牌數,其他競爭對手的總和數是還輸過一個 Nike,此一部分展現了 Nike 廣納各地優秀的運動員,並且提供他們高規格的訓練、服務、以及裝備,而這些著實帶給他們相當直接的幫助,成果就是在運動場上的精彩演出。Nike CEO Trevor Edwards 說道:「我們有來自超過 60 個國家、約莫 1,500 名的運動員。」此一句話道盡了品牌在該領域上無邊無際的擴張。
其二,Nike 實際上雖不是擁有全世界最優秀的運動員,但只要你代表著美國,意同於代表著它。Nike 作為美國最指標性的運動品牌,長期於國際賽事上贊助本土運動員,尤以奧運這般最為盛大的國際級體育競賽,任何一個美國的運動員,怎麼也得穿上代表國家的制服,站上了頒獎台時,同樣也得遵從國家的規矩,因此 Nike 在這一方面可是無往不利,正因為它是美國國家隊的贊助商。Under Armour 旗下運動巨星 Michael Phelps、adidas 旗下 NBA 球星 Kyle Lowry,這些人物除了在比賽期間,舉凡出鏡雜誌封面、領獎,皆得著用 Nike 提供的國家隊服裝,任誰也無能含扣。
Nike 廣納了世界各地的運動員、贊助美國本土的運動員,而美國又一直是國際級賽事上最優秀、最備受關注的國家,因此在曝光效果方面,Nike 位居競爭的領導地位,是毫無懸念。
而最後,早先曾討論到 Nike 在里約奧運期間的股價表現不如 adidas 以及 Under Armour,但在最新的快及財報方面則顯示,Nike 在北美地區的業務上,來到了 $148 億美元,而這數字對比於 2012 年的倫敦奧運,是成長近 70%,足見儘管 Nike 短時間內的股價表現並未有大幅度上升,但以長遠來看,依舊持續主宰著整個運動產業市場。
總結:Nike 在運動領域方面的統治級地位,即便 adidas 與 Under Armour 的急速成長,依舊難以被撼動,而這將造成後者必須更確保本身所擁有的市場得依舊穩定,如 adidas 當前在流行領域上的成功,Under Armour 的救世主 Stephen Curry;因為 Nike 的雄厚實力,倘若一個不留神,原先建立起的高樓,很快地又將坍塌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