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當代藝術家 Olaf Nicolai 作品主題從城市空間、社會行為到藝術制度本身,反映出對當代社會的觀察與思考;在他的作品中,感知、經驗和人文體驗是經常出現的主題。曾經歷過柏林圍牆倒塌的他,對藝術與政治之間的密切關係也格外敏感,甚至將藝術作為思考政治的心智場域。此次於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出的作品《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是一件在不同文化脈絡中有不同意義的藝術創作。趁此件作品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出之際,透過官方的協助讓我們有機會與 Olaf Nicolai 進行了深度對話並由他親自介紹這件曠世巨作背後的真正含義。
你是怎樣開始從事藝術創作?在德國長大對你帶來了什麼影響?
我怎麼開始創作藝術的? 嗯…應該可以這麼說, 是藝術找上了我!一開始認識藝術的時候, 我並不知道原來那就是藝術, 我只是對這些東西有興趣, 這些在我人生中重要的東西: 繪畫、音樂以及人們所親手創作的東西, 像是素描, 它帶給我極大的樂趣。
今天當我們談論藝術, 我們如何定義藝術,或者定義藝術家,通常我們描述的是一個系統,而這個系統具有經濟效用。
人生第一次有人告訴我,他們對我的作品感興趣,而且想要展出我所創作的東西時,那個人就是 Judy (Galerie EIGEN + ART 畫廊主) ,然後才開始有其他人看見我的作品,也同樣認為它們非常有意思,以至於願意用金錢購買我的作品,這時候我才意識到這件事,即便我至始至終從未花時間與心力佈局來讓人喜歡我的作品。
德國在 1989 年發生非常重要的兩件事,一個是柏林圍牆的倒塌,讓我和身旁同年代的朋友們有了自由旅行的可能,能去體驗世界,而我們是透過藝術去認識世界,當時的我們也能夠重新思考關於藝術這件事。
對當時的我,一個來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一個來自東德的我,當時的東德已經消失,可是我對於政治的關注並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活躍,旅行各地的經驗是多麼地特別。
另一個則是德國作為文化上來說,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化枝節之一,這件事情只有當人在旅行的時候才能強烈感受到。例如在 90 年代早期,我旅行至美國,發現當時的社會對德國藝術非常感興趣,特別是美術館,像是古根漢美術館與紐約現代美術館,當時有許多德國藝術家曾在那裡展出過,這表示著,如果人們知道你來自德國,便會好奇地詢問: 那你是做什麼的?
這個現象一直延續到 90 年代後期,開始有一批新的歐洲青年藝術家出現,他們致力塑造一個全新的歐洲藝術現象,也因此其他歐洲國家像是法國和義大利當代藝術家,爾後也逐漸受到關注。
感知和人文體驗是你創作中經常出現的主題。這些主題在你的作品中是如何地被探索?
如果我們談論關於藝術作品、感知和經驗之間的關係,可能首先要問:什麼叫做藝術?藝術當然是某種人們普遍能接收的東西,當然,它有一個標準,讓我們能界定出藝術,但是我們也常會發現到,當我們不確定那個東西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被人稱為藝術的時候,就是整件事情有趣的地方。
有趣的地方是,在藝術的世界裡「經驗」和「故事」被重新組織,它們因此有了新的樣子,和我們平常認識的都不一樣,而藝術其實和普通的東西並沒有兩樣,我的意思是,它們都有普遍性,在我們生活裡也都具有相同的經歷、能決定某個故事,因為我們都是用同樣的大腦在思考,我並不是帶著另一個腦袋去超市買東西。
然而在這個世界裡,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在應對和協商。也就是我們對事情有了另一種先後排序,在這之中事情之間的關係,我們如何決定,以及要如何做這件事情,加入了美學的考量,這就是在藝術世界裡面人們能不斷嘗試,將不可能轉化為可能。同時,人們也能自問如果怎麼樣,會發生怎麼樣的是,還有它們能怎麼樣發生,什麼時候發生,還有在哪裡發生?
也因此藝術有種非常烏托邦的潛力,並不是某種幻想。我沈思並構想某個東西,它可能是完全無意義的或是嶄新的,但無所謂,重點是我正在思考的這件事,告訴了我自己,其實除了現在已經被大家知道的東西以外,還有其他可能性存在,這就是最棒的經驗。藝術在科學理論裡展現了重要和巨大的經驗,最重要的即是:其實還有其他可能性。
人類活在故事裡,我們需要某個故事並依此而活,或者存活,當一個故事說得通的時候,我們便認為一切都很好,當一個故事說不太通,或我們不知道這個故事是什麼的時候,人們便會開始焦慮,通常這時候我們便會傾向去找某些我們相信的人,讓他們告訴我們一個好故事,這個時刻事情便會開始變得有點棘手。
你如何看待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
人們嚮往一個沒有問題的狀態,真的是這樣嗎?我寧可這麼想:當矛盾的情況出現,只有在我們認真的面對它時,才會發現事情好的一面。
藝術與政治的關係與此有很大的關聯,在藝術裡,思考可以用某一種行為實現,可能在政治裡因為某種限制,而完全不可能發生。但是,如果人們不將在藝術裡真實存在的行為,看作是能用於思考政治的心智場域,那麼人們將會變得貧脊。在柏拉圖存在的希臘裡,人們擁有如此信念:謬思能決定政治,音樂則是企圖從政之人必須修習之物。
你有來過台灣嗎?你期望你的作品《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在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上帶給觀眾什麼樣的體驗?它會與你之前展出的作品有什麼不同?文化差異對藝術創作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從來沒去過台灣,所以這次我決定要來!同時也非常期待我的作品「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在當地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首先是當地觀眾如何和作品互動,然後是它們透過和作品互動後有什麼樣的樂趣。
這也是一件在不同文化脈絡裡有不同意義的作品,例如在不同文化裡,「影子」有許多不同的意義,也被人以不同方式詮釋。光是討論影子,在不同文化裡有不同答案,不過多數文化認為影子特屬於人類。
19 世紀的德國流傳一個寓言故事,叫做彼得·施萊米爾的奇妙故事(Peter Schlemihls wundersame Geschichte),故事內容暗喻著如果有某個人願意賣出自己的影子,就表示這個人為了錢什麼都做得出來,也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奴隸。
當然,還有許多和出賣影子有關的故事,通常和魔鬼與出賣靈魂的交易有關,在浪漫主義時期的故事,如果魔鬼要買下你的靈魂,通常表示你也將失去自己的影子。
更奇怪的是,如果有人站在我們旁邊卻沒有影子,那也許它是來自另一個世界?就好像只有聲音卻沒有身體一樣。
影子和光線之間密不可分,而光線通常能給我們一個敘事,就好像當我們欣賞卡拉瓦喬的作品時,總是能看到不止一個的光源,這給了畫面巨大的敘事性。
你知道嗎?人們很少只談論影子,而總是談論光與影,一切都與光與影的平衡有關。
台灣的當代藝術市場正在蓬勃發展,你認為像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這樣的活動可以如何幫助支持本地藝術界的發展?
我想這與人們如何理解藝術市場有關,重要的是要有機構和結構,而藝術家能在這兩者裡找出可能性且製作作品;另外還有一個獨立出來的問題是,在不以考量經濟成本之下,藝術家、機構與整個結構如何互相交流?
我曾經在慕尼黑被問到,他們該如何才能像柏林一樣,充滿活躍的當代藝術,我當時回答他們:嗯…我想你們可能要先停止收取昂貴的房租吧!
透過訪談,Olaf Nicolai 分享了他進入藝術領域的經歷、德國背景對其藝術生涯的影響、個人於藝術創作中探索感知和人文體驗主題的方式以及他對藝術與政治之間巧妙關係的看法;讓我們得以更貼近也更能體會到 Olaf Nicolai 的創作視角在不同文化脈絡下的不同意義,與其提及之烏托邦般的潛力,藝術本身便是充滿著無限種可能,同時也是令人著迷之處。
2023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 購票連結
👉👉 快來追蹤 @overdope_com IG 🔥最新最DOPE不G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