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衣服上的各種 Slogan 同樣會讓你失心瘋嗎?

文字作為文明的重要見證,一方面幫助人類傳承文化;另一方面由於其在手寫上的因人而異,逐漸演變成了千變萬化的書寫藝術。而服裝設計作為我們所熟悉的藝術載體,對於文字一直情有獨鍾,因為它要比圖案更加簡單且抽象——有時候一句適合的 slogan 標語 要勝過一塊精細的印花,無論是從工藝成本角度還是表現力而言。

很多人曾經詬病中文元素在國外品牌中的使用,比如 Han Kjøbenhavn 也曾在 17ss 中使用過 迴旋踢和烤白麵包、保持戰鬥 等中文標籤設計,都由於讓人不知所云被很多媒體打上了一個 “不懂華人文化” 的標籤。

 

Han Kjøbenhavn 2017SS

 

但這是必須的嗎?Han 來自於丹麥,北歐的文化與中國完全不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最為人所知的設計理念就是極簡與概念化,所以它所使用的中文部分完全有可能是設計元素層面的淺顯,甚至可能是來自設計師上網衝浪時對於機器翻譯的視覺殘留。另外如果真的是因為設計師對異國文化的解讀偏差,那麼對於本土文字而言,品牌的使用又是否存在所謂的意義不明呢?

在 Yohji Yamamoto 18aw 的秀場裡,來自日本的山本耀司使用了很多大篇幅的日文 slogan。我試著讓一名日本友人就其中一件給出直譯,但他表示直譯 “來到我的泥潭裡” 可能依然會讓我難以理解,就像夏目漱石曾在英文課上用 “今晚的月色真美” 來翻譯 I love you。這樣的設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文化本身就帶著天然的含蓄,喜歡使用象徵手法。所以當我們嘗試理解設計師的用意時,務必需要先對品牌文化、甚至是設計師的經歷有所瞭解。

 

Yohji Yamamoto 18AW

 

那麼設計師為什麼不儘可能地使用本土的文字以便更好地解釋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呢?因為人們對於異國文化的興趣往往更為濃厚。在 17 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竇瑪寫出了《中國札記》,燃起了西方世界對中華文化包括文字的濃厚興趣;而在如今的中國,很多品牌使用英語作為 slogan 的頻率甚至要遠高於中文,在生活中說一句美國諺語會讓人覺得你很有逼格,要是念一句中文詩常常讓人覺得你在續命裝逼。這就是異國文字的下限所在。

但在表達上異國文字儘管下限高,卻也因為共鳴的侷限所帶來的明顯上限。Li-Ning 在 2018 年初紐約時裝周時打出的 “中國、中國李寧、體操王子” 等中文標語言簡意賅,客觀來說它是否有很驚艷的理念含義?似乎沒有。但這些文字所激發的情懷與尊重已經足以使眾多中國人獲得共鳴,如果使用外文是斷然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這就是本土文字更高的上限體現。

 

Li-Ning / HYPEBEAST

 

另外針對文字概念化的使用,喜歡圍繞文字進行的吉豐重工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典型。他們在 17 春夏中對於 “旭日東昇” 和 “自然災害” 的強調式使用一部分來自於合作的音樂人 EP 概念,一部分源於他們自己確實喜歡且看好文字的承載力。

 

Guerrilla-Group 17SS

 

這方面另一個讓我們馬上想到的人還有上官喆,他的使用要更加深度一些。自 2014 年初登倫敦時裝周開始,幾乎每一次登上國際舞台他都不會落下中文元素,SANKUANZ 對於 “呵呵、正常、呸” 等網絡用語的呈現將網絡文化搬到了看起來不是很搭調的舞台,而這些正是代表了某個時期的年輕人對於“語言時尚”的理解。

所以,文字在衣服上扮演的角色完全見仁見智。它可以只是一種圖案、可以是含蓄的感情寄託、可以是點燃情懷的火把、也可以是深刻的暗喻。即便結合品牌文化去理解,成長環境和經歷的差異決定了我們依然無法完全感同身受,所以視角千差萬別,切勿妄加評判。另外就像我們開篇所提到過的,文字除了用於傳承與交流的含義性,同樣具有藝術觀賞性。一句 slogan 能讓你記住的原因有時候不光是因為含義,還有很多。


無論什麼原因什麼語言,
是否有哪件衣服上的 slogan 曾讓你銘記於心?

[spacer height=”10px”]

Latest articles

Related articles

spot_imgspot_img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