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工程師只能穿格子襯衫?

最近,倫敦集合店 Goodhood 和主營 vintage 的 Unified Goods 攜手帶來了一系列由 Apple, Microsoft, Panasonic, Sony 和 Nokia 等公司出品的古著,濃濃的時間感一下子把我帶回了當年的計算機教科書裡。

Goodhood

說起 Programmer,你們腦海中會出現一個怎樣的形象?

sina

作為一個大學常跟編程打交道的人,我想要說的是,儘管這確實是一個脫髮率很高的行業,但很多 Programmer 不打理自己的衣著最大原因並非是忙,而是因為根本沒這個概念。不誇張的說,我見到很多程序員同學第一次穿正裝是因為結婚。

在二十世紀中前期,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問世,IT 這個行業開始上道。儘管同樣屬於高精尖行業,但當時“程序員”的衣著風格與現在是截然不同的。而演變到 50 年代的常春藤風格也依然是以西裝為主,只是在剪裁上更加休閒。

要說最大的轉折點,還是 60 年代的嬉皮士運動,它是二戰後“垮掉的一代”演變出的青年文化,崇尚娛樂與自由,以反抗舊習俗與政權。很多長年累月建立的刻板形象,在這場崇尚自由和反戰的運動中被拉扯得異常鬆垮,而這種鬆垮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衣著形象。

而後的一段時間裡,隨著實體經濟遇到發展瓶頸,IT 行業卻打通了另一個層面的交流,這顛覆了整個世界,於是整個行業就此爆炸,大家都等待著這個這群“可憐的”程序員做出新的革命性突破。所以在 IT 的井噴式發展期裡,他們沒有時間接觸時尚文化,再加上受到嬉皮士運動倡導的自由理念影響,大家的穿著就更加隨意了。

這些關於穿著的這些概念不知不覺隨著技術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後人在學習技術的同時不知不覺也受著整個行業的衣著文化影響,慢慢地整個行業在形象上也就愈發整齊。

Bill Gates

那麼這裡面就沒有什麼特例嗎?當然有,而且很鮮明。

先來隆重介紹我的 Aloha Shirt 啟蒙導師,
來自加州的 Larry Wall。

作為 Perl 語言的創始人,Wall 不只是 Programmer,還是語言學家和作家。但這些身份都比不上他在我心中的標籤——IT 界的 Aloha Shirt 代言人。

無論是去 MIT(麻省理工學院)演講、做客節目還是在攝影棚裡拍硬照,他身上幾乎都會穿著一件 Aloha Shirt,有時候還會扣上一頂牛仔帽。我相信這種風格鮮明的穿著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曾在洛杉磯學習音樂,這段小經歷讓他在 Programmer 中顯得很特別。

濃密的八字鬍配上邪魅的笑容,
你告訴我這是一位傳奇 Programmer?
行吧還真是。

而另外一位則是我的民族風啟蒙導師,
來自密爾沃基的 Donald Ervin Knuth。

Knuth 老爺子最著名的成就一定是寫出了《計算機程序設計的藝術》以及因此獲得的 1974 年的圖靈獎。這個成就有多大?簡單來說,計算機科學很大一部分發展都是以這套理論為基礎的,份量可以與《相對論》媲美。

而 Knuth 老爺子在穿正裝之餘,還特別喜歡波西米亞風的服裝。波西米亞風源于吉普賽人,而後由於符合自由理念被嬉皮士發揚光大。老爺子作為經歷過嬉皮士運動的那代人,對於波西米亞如此熱愛也有著相當的年代因素。本就飄逸的風格由白髮蒼蒼的老爺子來詮釋顯得更“仙兒”了。

另外還有一位典型的精英 Programmer,來自大阪的 Yukihiro Matsumoto。

儘管生於大阪,但 Matsumoto 從讀筑波開始就長期生活在東京,對東京的服裝文化也免不了一番耳濡目染,我給我留下印象的原因除了是 Ruby 語言的發明者之外,還是因為 Matsumoto 的穿著有著很東京的精緻感,比如腕錶和徽章這些小細節,且尤其喜歡卡其色系的西裝。(不過 Matsumoto 也是格子衫的忠實愛好者)

以上三位都是在穿著上不那麼“正統”的程序員,但從結果來看,穿著上的講究似乎並沒有耽誤到他們的成就。

所以其實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程序員沒時間,而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環境與服裝文化幾乎隔絶,因此完全沒有去考慮這些更好地詮釋自我的部分。要想不被吐槽“總穿格子衫”,就要明白 Programmer 的生活不是只有編程。很多行業也是如此。

為什麼其他人都在學編程我的注意力卻在衣服上?
這大概就是我沒當成 Programmer 的原因吧。

Latest articles

Related articles

spot_imgspot_img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