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解析為何 visvim 明明是一個日本牌,卻走向美式的不歸路?

“應該採用什麼方法來與一個從未見過的新客人建立聯繫?”

這是中村世紀給自己提的問題,也是 visvim ICT 支線介紹語的第一句話。潮流主理人大都都有著比較鮮明的標籤,這種標籤往往是顧客對於品牌文化的最直觀認知,而中村世紀的標籤很多。

他是一個懷舊主義者,生活中有很多 vintage 收藏,這也是他做 visvim 的初衷——把美式複古文化與日式匠人精神融合,把老東西變成當下人能接受的形式。

他是一個強迫症,纏著小松精練的技術員苛求於面料的每一項細節。他自己也說過:要實現連廠商都沒有考慮過的要求很困難。但是不這樣做的話,作為設計師我會覺得沒有存在的價值。我沒辦法去創造素材,我只是不斷嘗試用現代技術去表現我所接觸過的各種面料。」

事實上,visvim 能和任何潮牌相比都不遜色也是因為中村對工藝的重視,這樣看來他似乎沒有吹牛。

今天 visvim 在紐約開放了僅限一天的 18SS Pop-Up Showroom,雖然本質上只是一個訂貨會,但這也是它第一次到紐約辦 Pop-Up。

這多少也反映了中村對歐美市場的示好,也有人覺得 visvim 現在越來越美式、波西米亞,淡去了日系的味道。畢竟當初最震撼大多國內玩家心靈的單品莫過於那些染色、洗水工藝的產物。

但如果對日本潮流市場比較了解的人,應該會理解中村的決策。

得益於發達的工藝,日本優質服裝品牌越來越多,再加上日本人現在對穿著基本看款型,服裝品牌概念已經比較淡了,再加上 visvim 在日本國內也一樣被照搬設計,在價高的前提下也就沒競爭優勢了。

所以中村只能往外走,依靠自己更大的知名度先抓緊海外市場,但也會因此有一些設計上的改動,畢竟目標群體有了改變。

不過這不意味著 visvim 本質就變了。還記得我們提到過中村的特點嗎?現在的 visvim 依然充滿自成一派的復古意味,依然對面料保持嚴苛。

visvim 官網裡有一個分類叫 Dissertations,它的意思是專題論文,裡面有很多類型的深度文章。

它們有的關於面料研究。

有的是旅拍。

有的則是產品報告。

中村曾經發起過名為“ Old Visvim Never Die ”的主題活動,展示一些陳年老 visvim;為了保留最具工藝性或是實驗性的設計,他創立了 ICT (Indigo Camping Trailer) 企劃;想在丹寧領域有所作為,就發展了 Social Sculpture Denim;想增添一些生活氣息,又開設了 Little Cloud Coffee

他就像一個獨裁者,自己主理著這個“生態系統”,而不滿足於單純地改改衣服。所以他偏執地堅持著自己,這樣的人,恐怕是很難被改變的吧。

無論是中村還是他的 visvim 依然做著以往的那些事,你依然可以從關於 17AW 的論文中看到爺爺奶奶級師傅在用傳統機器製衣。

visvim 依然考究並敢於嘗試,至於是好是壞每個人有自己的評判。在撰寫其中一篇論文時,中村曾經以這樣一句話作為結語:想通過分享這些有趣的過程,讓使用的人能體會到更多穿著的快樂。」

而中村與陌生客人建立聯繫的方式正是分享,所以 visvim 一直未曾改變。

Latest articles

Related articles

spot_imgspot_img
Total
0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