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六部必看滑板電影!解析滑板文化、風氣以及服裝發展史!(上)」中,讀者們應該對於滑板文化中的服裝、風氣、滑板發展史有個概念了吧?
從 80 前後期到 90 年代,滑板從注重平衡、流暢的平板,發展成多變化的雙翹技術板,並以「豚跳」為基礎,開始盛行地板招、卡竿子、卡地形招式的玩法;服裝則從原本的繽紛色彩發展至較暗黑色系的服飾,緊身牛仔褲也慢慢的演變成極寬鬆的牛仔褲。
從《火爆少年隊》以及《衝破巔峰》的電影中,可以觀察到故事大多描述滑板比賽,以及派對的風氣,而在《迷幻公園》電影中則是單純講述滑板少年遇到的煩惱。
文章下篇將介紹另外三部電影,隨著電影敘事技術的進步,這三部電影不像《火爆少年隊》以及《衝破巔峰》那種單純、熱血的滑板電影,反而加入值得深入探討的滑板風氣議題在其中。
1995 《衝擊年代 Kids》
選擇將 90 年代經典滑板電影《衝擊年代》放在文章的第一部電影,是希望讀者們可以從 90 年代滑板電影與現代滑板電影之間,感受到明顯的差異。
《衝擊年代》劇情講述滑板少年 Telly 的生活故事。勾引純潔的少女並與其發生關係,是 Telly 與朋友的日常娛樂。Jennie 只有過一次的性經驗,而且就是與主角 Telly 所發生。某次跟朋友 Ruby 去檢驗愛滋病,卻發現自己竟然染上愛滋病,因而起身尋找四處游移的 Telly,希望能阻止更多的女孩因而受害。
而《衝擊年代》與英國經典電影《猜火車》的時代背景相同,設定於 90 年代後期,當時人們沉迷於糜爛的性愛、毒品,因而導致嚴重蔓延的愛滋病。《衝擊年代》也跟《迷幻公園》的概念相似,電影中並沒有太多的滑板鏡頭,只是以滑板人的生活為主題,進而探討當時青少年糜爛生活的風氣。
90 年代後期的背景設定因與《迷幻公園》相同,故可看到這時的服裝皆是以寬大 T-Shirt、長袖搭配 Polo 衫的雙層穿搭。褲子則是寬鬆的牛仔褲。而與男生的寬鬆 Hip Hop 風格不同,女生反而穿的比從前更緊,更小,當時流行短版且緊身的上衣,搭配短褲或是短裙。
導演 Larry Clark 也在籌拍電影之前,就時常待在華盛頓廣場公園,或是布魯克林大橋下,觀察並模仿滑板少年們的行為以及穿著,甚至在 50 歲的年紀開始學滑板,就只是為了能在滑板上跟拍滑板少年,呈現出好的畫面。
而已知道《衝擊年代》的人,應該也知道這部電影是讓滑板街頭品牌 Supreme 興起的功臣之一,導演 Larry Clark 與 Supreme 創始人 James Jabbia 的交情,再加上電影中有不少的 Supreme 店員們參與演出,因而使這部電影成了 Supreme 品牌最佳的宣傳幫手。
2018 《90 年代中期 mid 90’s》
13 歲的 Stevie 在單親家庭中成長,與母親 Dabney 以及只會欺負自己的哥哥 Ian 生活。Stevie 某天站在街上,看到一群玩水槍的同齡小孩,再看看撩妹以及胡鬧的滑板少年們,開始對滑板感到興趣,在偷偷到滑板店觀察那些滑板少年的互動後,便迫不及待回家將自己心愛的物品跟哥哥的滑板做交換。
有了滑板後, Stevie 時常泡在在滑板店,跟其他滑板少年混在一起,而因為 Stevie 的天真坦率的個性,逐漸開始在這個滑板圈中佔有一個地位。
與同齡滑板人之間的衝突、參加派對開始吃藥抽大麻、獻出自己的初夜給大姊姊,甚至是對家裡不負責開始叛逆,《90 年代中期》完整的呈現了 90 年代滑板少年所經歷過的生活,除了滑板以外,就是派對、性愛、嗑藥。
《90 年代中期》與《迷幻公園》以及《衝擊年代》的 90 年代背景相同,讀者們應該也能很明顯的看出寬鬆即代表了 90 年代的風格。
而《90 年代中期》這部電影特別的地方在於,由熱愛滑板文化的喜劇演員 Jonah Hill 所執導,以及整部電影的演員皆是真實的滑板人,並沒有參與過任何戲劇的演出,他們都是 Jonah Hill 親自到滑板場找尋適合演員時選中的人。
也因此整部電影的滑板華面比其他滑板電影多,且大多滑板電影中都會放翻拍路人做招的畫面,《90 年代中期》中的滑板畫面全部都是演員們親自上陣,甚至最後在電影結尾處,還放上演員們一起拍的滑板 Line,也許這就是這部電影之所以如此真實,並且在美國大紅大紫的原因。
2018 《滑板少女 Skate Kitchen》
最後一部則是最新,且最有議題性的滑板電影《滑板少女》。故事敘述 18 歲的滑板少女 Camille (Rachelle Vinberg 飾演),與單親媽媽在美國長島生活,某次喜愛滑板的 Camille 因嚴重的受傷,被下了禁令不准玩滑板。再也不能玩滑板的 Camille,看到關注已久的女性滑板族群「Skate Kitchen」在紐約舉辦活動後,便毅然決定將獨自前往紐約,迎向那未知,但所期盼著的滑板生活。
《滑板少女》故事圍繞在「女性」的議題上,包括女滑板人在滑板場會面對的問題,不只是會被異樣眼光看待,嚴重的還會被歧視驅趕;抑或是女性從事激烈運動,通常不會被家人所諒解的議題。
《滑板少女》與前面所介紹的電影背景皆不同,故事角色都是處於現今網路新時代的人。雖然還是偏向寬鬆的服飾,但除了服裝從暗色系的穿搭又再度演化為從前繽紛色系的穿搭,就連髮型以及髮色也都繽紛多變了起來。
電影中的演員們與《90 年代中期》一樣,角色皆由真實滑板人所飾演。在《滑板少女》中,由職業滑板手 Rachelle Vinberg 飾演女主角 Camille,並由 Rachelle Vinberg 在實際組成的「Skate Kitchen」滑板團隊中的女滑板手飾演其他角色,也就是說,英文電影名稱就是以這個團隊的名稱所命名,且全部演員都是在現實世界中的女滑板手。另外,喜愛玩滑板,且在音樂界發展良好的 Jaden Smith 也在電影中客串飾演 Devon 的角色。
而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電影中也出現了以前較難播出的女性愛戀畫面,不只是第一部以女滑板手為主題的電影,對於同性戀話議題的滑板電影也是第一部,《滑板少女》真的替女滑板人跨了很大一步。
結語
相信大家看完上下兩篇文章,應該都對滑板的背景很熟了吧?滑板部分,從原先的平板搭配軟輪,演變為雙翹的技術板搭配硬輪;從講究競速、平衡以及流暢,演變為講究地板招的完整度、卡招的順暢度。有時候在路上看到很長、很大的「長板」,其實就是從前講究競速、平衡以及流暢的平板所分支出來的。
風氣部分,其實一直從 80、90 年代,甚至是到現今,滑板人的活動依舊是以「派對」為主題,雖然糜爛的性愛、嗑藥現在已經較為收斂,但風氣依舊還是圍繞在派對身上。沒接觸過滑板派對的讀者們也不用擔心,台灣本來就屬於較含蓄的環境,嗑藥、瘋狂性愛本來就不太會發生,如果去參加,也只會看到一堆人喝爛醉倒在路邊而已,讀者們有興趣的話,有空不妨去參加滑板派對看看。
服裝部分,先從上身開始說起,80 年代是非常明顯的繽紛時代,不論是上衣、褲子或是滑板,都是各式各樣的亮色,且不論是何種風格的滑板人,皆圍繞在「坦克背心」以及「緊身牛仔褲」的元素上。而到了 90 年代前期,上衣開始寬鬆且講究層次,流行長袖在內,襯衫或是 Polo 衫在外的「雙層穿搭」,褲子也相較於 80 年代的緊身牛仔褲,演變為不緊也不鬆的風格,一直到 90 年代中後期,才開始轉變為完全寬鬆的 Hip Hop 風格。
到了現在,也就是《滑板少女》所處的背景時代,滑板人的服裝以「寬鬆」為主,不論是上衣或是褲子,且顏色也依舊是暗色系,不過相較於之前的全暗色系,現在的滑板人喜歡加入一些特別明顯落差的亮色小飾品,在全身暗色系的服裝上做一個明顯的點綴。總結來說,服裝顏色從繽紛→暗色→暗色帶一點繽紛,褲子寬度從窄→微寬→寬鬆。
看完這麼詳細的介紹,讀者們有哪部最感興趣的電影嗎?筆者認為,這六部電影都是非常經典的滑板電影,所以不如就照著時間軸的順序,一部一部從 80 年代看到現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