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頭文化的盛行之下,我們不斷點提了社群作為推廣、擴張的效應及影響,而這就如同大眾新聞在主流媒體開始操作即時的線上傳播之後,所會造就的優與劣一般;資訊的高速被遞送,人們所會接收到的訊息量既大且廣,然而當實體平台、報章雜誌面臨到了衝擊與可能的淘汰,所謂的流量與話題,其所受的重視程度已遠超過對質的要求,篩選不再是身為媒體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專業,搶快以及爆點,才或是現今所強調的。
但當然,並非所有皆如上述所言那般的偏離正道,可我們是該好好審思應有的媒體素養,亦或這份工作、這個身份的初衷為何?喧囂與話題是一時,但影響與改變卻可能永久,堅持著基本道義,創造正面影響與正確價值觀,這樣會否能帶給大眾與社會一個積極的成長?答案必是肯定的,或許緩慢,但要尋求進步,絕非能有捷徑可走,持續的鑽研與積極的態度,我們都該鼓勵正在努力的媒體、平台、工作者,並且勉勵自己。
基於這般想法與思維,身作長期關注流行話題與時事的我們,有鑒於早先在台灣社群所掀起的風潮,期盼能透過不同的角度與內容,創造更多的討論與見解。2015-1016 NBA 季後賽邁入尾聲,而有兩個專屬於台灣本土的籃球話題正在被熱烈討論與關注著,其一為廣受喜愛籃球、熱愛 NBA 的青少年推崇的社群平台 ALT,即是四格漫畫的創作者;其二則是本為專業球評、記者,卻因為預測賽果而爆紅的李亦伸,坤哥。
本名:李亦伸
AKA:坤哥
年齡: 40 來歲
身高:183 公分
體重:75 公斤
度數:350,散光嚴重
食物:冰淇淋、可樂、美式
畢業:世新編輯採訪科
1993:任職民生報,擔綱體育文字記者
2008:緯來體育台的主播、球評
2010:聯合晚報,一併就業至今
作為投身體育新聞工作數十年的大前輩,坤哥的名望與地位足夠讓他做好球評的工作即可,運用知識與專業探討著每場比賽;但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廣為人知的預測勝過費心撰寫的文章,遭誇大的反指標掩蓋專業的媒體素養與人格高度,這般瘋狂,無非就是社群的一貫效應。但我們就應該要接受?坤哥理應承擔?即便有幾次的失利,網友的謾罵與激進的言論則能夠被允許?實在譁然,但在這過程中,也更顯坤哥的水平之高。我好奇於他自身
是怎樣看待並且面對這番風潮的,當一名從事媒體行業超過 20 年以上的專業人士,遭逢不銷十年便足夠影響、並且改變社會、萬事的網路所席捲而來,其卻仍舊堅持著在每場比賽的前一日以及當下發表預測與分析;接受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即便有網民與言論之侵擾,他不為所動,背後的含義與心態為何?真正的坤哥,你我皆是透過電視、直播、文章在認識,那麼,現實生活當中的李亦伸是什麼樣子的人?在金州勇士拿下總冠軍系列賽第二
勝的當天下午,我們邀請坤哥至 OVERDOPE.COM 接受訪問,透過不同於時下話題的問答,好好的深入了解他一番;從一名體育記者,輾轉坐上播報台;他從不敢面對鏡頭,到開始能掌鏡直播,接受社群給予他的關注;他熱愛籃球與這個文化數十年,長期分享了許多見解與看事情的角度;他多麽期盼台灣的籃球環境能夠有所進步;他的情感,他的人,都在下列的訪談與文字內,各位讀者們還請好好品嚐。
其實我排斥鏡頭與電視
本科系畢業,並且是籃球員出身,坤哥的人生前路,其實走來十分合理。在校就讀編輯採訪科,以及參與籃球校隊活動,幫助了他在往後作為體育記者的人脈與學識涵養更是開拓;加入到民生報開始撰寫相關文章,一做便是 15 年,在這段期間,已有無數電視台邀請他擔任主播、球評,但鮮為人知,極為排斥鏡頭的坤哥,屢屢回絕了這份工作,直至 2007 年的民生報收攤,意外使他邁向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旅程。
受到在緯來任職的好友文大培之請,與命運的安排吧?個人在職場上遭逢空白期,家中又有親人生病,坤哥於是答應了這份並不是像他會接受的差事,於歷經數年之後,終於登上播報台;回顧這項決定,著實改變到他往後的生活。
球評的工作並不如外界所想的那樣輕鬆,「我每日花費在資料的時間要有 6~8 小時,並且針對隔日的賽事內容,會再準備 1~2 小時;包括在主播台上,為了能應付立群所拋出的問題,我還得先做假設。」坤哥再說,這些事前的作業並非是因擔任球評而有的習慣,平日不斷在寫文章、進行比賽的分析,於是有了這些每日的例行。
對 Anderson Varejao 的新聞有感而發,「假使克里夫蘭得勝,騎士球團也不可能會發給他冠軍戒指。許多媒體不斷在報導這則消息,誤導了大眾及讀者,而這就是沒有過濾與求證的後果,因此當我回到新聞系時,便不斷在告誡學生們這些觀念。」「確實,透過外電即可迅速得到最新的賽果、數據、內容,但沒有篩選跟過濾,以及親身觀看比賽內容,就不是真正的看懂與瞭解。」
『球給亦伸?』
平時的生活、打籃球的習慣、自己在場上的模板?
除了每日固定的資料吸收、內化,剩餘的時間都在陪家人;每週三固定會與球友們到大同運動中心打球兩小時,這是我一週當中最快樂的片刻,盡情的奔跑、揮灑汗水。過去在學生時代,我必須扛內線,但我更是射手,想得分就得分,所以你不得放我空擋。隨著年紀的增長、經驗的累積,分球的智慧逐漸提高,因此你要說我的模板會是湯神嗎?我帶球比他好呢!算是一、二號位的搖擺人吧!
裝備上十分簡便,球衣、球褲、束褲、球鞋;我要求必須是穿起來很舒服,主要的品牌是 Nike、adidas、AND1、以及 K1X。喜歡低筒,因此覺得 Kobe 系列都還蠻不錯,有一雙七代還是八代的蛇皮款至今都還捨不得丟。不久前還有朋友送來幾雙 K1X,我穿過後覺得挺讚!
與我們聊聊,這段時間的現象是怎麼開始的?
實在料想不到,自己會從球評變為網路紅人。關於預測這件事,在過去我確實也做過,但並沒有產生像現今這樣大的波瀾;是直到今年的季後賽開始,幾位朋友、過去帶過的記者,認為我是個很特殊的人,紛紛希望我能學習臉書的操作、善用社群。起初我很反對,我是個很保守的人,我並不喜歡跟人分享自己的生活,何況是在網路上,一個我這麼陌生的地方;然而,在遇上了 ALT、以及幾位擅長運用社群的年輕人之後,我的想法有了不同,而最後,我決定照著他們所說的去做,但僅止於針對籃球、針對 NBA 來進行簡短的預測、分享、以及分析。而這一切就是開始了。
名氣對我來說,其實沒什麼幫助,我未因爆紅而得到廠商的贊助、廣告的邀約,各種利益皆無,但能夠有一個管道、一個平台去推廣籃球、傳遞專業的見解與正確的資訊,這樣子做似乎也沒有不好,我仍舊是堅持著自己的身份與態度。
眾多的稱號,以及社群的威力,坤哥怎麼看待?
我沒有喜歡東方神秘力量這個稱號,感覺很俗,況且,我其實蠻準的啊!從東區第六戰、西區第六戰開始,到目前的 final 第二戰,我已經連五次命中了!再說,騎士兵敗多倫多、勇士差點被淘汰,這是任誰也料想不到的事,怎能說我是反指標呢?所以呀,網路實在是個很奇妙的東西。那些所謂的稱號,我並不喜歡,但倒也沒在意,若能因此讓大家對籃球產生更多的興趣,又有何妨?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相當正面的,不論是在報導、在分析、在寫文章的時候,都堅持傳遞正向的能量,不酸言酸語、不灑狗血、不謾罵,並且當在批判時,會先指認問題,再分析可以改善的地方。
我對於自己的專業有絕對的信心,但也能夠接受指教。這段時間裡,我與許多年輕人互動,學習他們的世代,學習操作這個原本認為與我不相干的社群;並未因此而獲利過,包括朋友幫我設計衣服,但能看見大家關心籃球,我很開心。
『我沒有喜歡東方神秘力量
這個稱號』
能夠推廣籃球,這一切我樂於接受。
Curry 風潮、三分球效應,讓所有的話題與焦點皆圍繞在金州勇士隊以及這名 MVP 身上,包括騎士的 LBJ、馬刺的團隊戰力、與雷霆雙少,都讓所有人的關注十分集中,但這並不是個好的現象。撇除幾位超級球星與寫下紀錄的隊伍,剩餘的球隊實力太過差勁了,加上整體教練的水平不如以往,高層的經營是追逐著炒短線,這不僅無法幫助低排名的球隊翻身,更會使整個 NBA 的環境變差,假使有一天 Curry 不再準了,LBJ 老了,攜同 Kobe 的退休、馬刺的衰老,NBA 將不再有看頭。
因此,自由球員交易市場的機制相當重要,如何平衡各隊的實力,除了單一球隊之外,讓整體更加競爭,是聯盟的課題。LBJ 暫時還不會離開,但再過一、兩年之後,我相信他會要走;KD 有七成機率會留下,倘若會轉隊,邁阿密是可能的選擇,因為有 Pat Riley 坐鎮;林書豪會走,他正值生涯的高峰,必須抓緊一份大合約,因此除了在乎爭冠之外,他還得跟著錢去。Mike Conley 是後場大魚,尼克、湖人等球隊會需要他;Rajon Rondo 在國王打得不錯,他的身手還能吸引有實力的隊伍爭奪他;Dwight Howard 並非自願離開,但火箭的戰術是圍繞著 James Harden,不是他,因此他若還想打球,離開是必須的。
早期的我是洛杉磯湖人的球迷,但當然,在我那個年代的台灣,有誰不是?而後我開始喜歡上了邁阿密熱火,因為 Pat Riley;無論是在湖人、尼克、亦或現在,我相當信服於他的那套鐵血紀律、家庭情懷,我認為他是真正的教父。Gregg Popovich 則無庸置疑的是我最喜歡與崇拜的教練,相比於 Phil Jackson,儘管他有自己的一套,但倘若無 MJ、Kobe、Shaq,能否有 11 冠,我們得打上一個問號。球員的話,自然為 LBJ,我愛姆斯並非說說而已!我的喜好其實挺明顯與一致。
喜愛波波、油頭、以及姆斯,可以見得我並不推崇獨的球員,如 Kobe、AI;他們很棒,都是超級球星,都有偉大的成就,但我就是沒辦法喜歡他們;倘若提到公牛王朝的時代,我喜歡 Pippen 勝過 MJ 的話,應該就會更加明瞭我了吧!至於 Kawhi Leonard,他可能會是我喜歡的球員?其實沒什麼感覺,再者,我覺得他有些言過其實了,Leonard 是個標準的三號位,因此他沒能控球、不是個 Play Maker,無法向三位老大哥一樣改變比賽,他頂多是球星,但還不到超級。而你說到勇士...,我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可能自己還比較懷舊吧!喜愛過去的 NBA 風格,那般強烈的肢體碰撞,看了實在過癮!
從國外回到國內,坤哥認為,台灣籃球產業正面臨什麼樣的境遇?
確實,關注台灣籃球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除非是有國際賽,不然鮮少看到有關台灣籃球的新聞。最直接的關連就是整個產業的下滑,企業對球隊的經營不善、執行力差、社會對 SBL 的觀感不好皆對環境在影響著;再來,昔日我們看球的台北市立體育館,俗稱白館,在 2007、2008 年時被拆掉,讓整個環境失去精神跟地標,因此在林志傑時期的 SBL 過去之後,我們正面臨到難翻身、並且持續沈淪的困境。
並不是有財團與企業願意投資就是好,要真正的關心、並積極尋求進步,才能有所成長;然而,在有公司願意出錢就很好的前提之下,光看看籃協提出的 7000 萬加盟金,會不會太瞎了?SBL 並非如中華職棒那樣是職業運動,一個業餘的聯盟怎能這樣開價?倘若有大公司在此時願意加盟,真心投資這個環境,我們就該要謝天謝地了,怎還想著那 7000 萬呢?
最大的滿足感/
坤哥致讀者的話?
希望大家會喜歡我寫的東西,並且透過我的文字與分享的觀點,更加認識籃球、NBA、以及整個台灣體育產業;倘若做到了,對於這份二十幾年的工作,我將擁有最大的滿足感以及驕傲。最棒的不是球迷、粉絲給予我的鼓勵跟讚美,而是因為讀了我的文字,讓你觀看比賽、享受比賽的方式產生改變,包括在日後看待中華隊的事情,你將會有全新的想法與立足點,而這對我而言,是激勵,是鼓舞。
能夠因為我所傳遞的一切,讓你看到更多體育圈的不同,這樣我會很快樂、很驕傲。分享最專業、最真實的內容,只要我的生活還過得去,我將持續的寫,並在工作之餘透過臉書帶來更多的故事及快樂。
後記/一度掙扎這次單元的製作,其中無非是在於,過多的媒體聚焦李亦伸的話題打轉,讓我有打消該企劃的念頭。然而,在經過一番的思量,運動這個風潮來探討所謂的社群效應,不失為一個特別的角度,同時也讓多數單憑臉書及轉播認識坤哥的人,也可以藉由不同的機會與方式來了解到他。我認為的流行媒體之身份與自我審視,長久以來都不該侷限在資訊的傳遞、話題的推波助瀾,而是能以其影響力,創造獨樹一格的觀點與見解,帶動人們的討論,激發正面的能量,朝向對的價值觀去。
坤哥在這短時間內所引起的話題,我們或該說是社群的塑造,而非他本人的引領;面對不熟悉的平台,坤哥選擇用這股莫名得來之能量,推廣他所喜愛的籃球文化,傳播專業的知識與涵養,對此我深感敬佩。我們可以從當中體悟什麼?如同在前言裡提到的,必須擇善固執,堅持走在對的道路上,縱使難生存,但當你意識到挫折是通往成功時所會遇上的彎道,那又有何需要去顧慮的呢?至於被社群所利用的籃球,撇開有的沒有的,「我們都只是群喜愛它的孩子。」一同繼續為籃球瘋狂吧!
Director:Lin / OVERDOPE
Editor:David / OVERDOPE
Photographer:Triangle / OVERDOPE
Interview:李亦伸 / YLS
T-Shirt、Blazer:plain-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