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本「殿堂級」雜誌停刊,時代的演變反倒毀了這些經典?

先詢問一下在座的各位,你們一天會花多少時間用在玩手機上?如果將時間拉到十幾年前,手捧雜誌的時間又會是多少呢

說到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的答案應該是默契十足,大差不差。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曾經有著醍醐灌腦,鏘鏘有力般的文字隨著互聯網的衝擊也變得不再有書香味,「可憐的紙質媒體」 最終還是逃脫不了揉成紙團的命運。而這些,跟我們都逃脫不了干係

就在昨日,音樂雜誌 《NME》 宣佈停止紙質版的發行,全面轉移至互聯網。該雜誌的妥協,再次驗證了傳統媒體走向衰落的事實

歸根結底,雜誌並不屬於這個時代

雜誌的衰落的確與互聯網的衝擊有很大關係,但歸其根本還是因為傳統媒體與當下人們的狀態有著巨大的 「矛盾」,而 《NME》 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誕生於 1952 年的 《NME》最初是一份音樂報紙。與此同時,它創建了第一份英國單曲排行榜。憑藉著準確的定位,《NME》很快就成為了全英發行量最大的音樂刊物之一

▲ 自 《NME》 發佈首張英國單曲排行榜距今已有 66 年,此圖是單曲排行榜的第 1 號

▲ 1975 年的英國單曲排行榜

但 70、80 年代雜誌之間的競爭你們是瞭解的,這也預示著它未來之路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確,到了 70 年代,由於沒有跟上搖滾樂的發展,《NME》 很快落後競爭對手,以致於面臨倒閉的風險。

▲ 1988 年 《NME》雜誌

▲ 1994 年 《NME》雜誌

▲ 1995 年 《NME》雜誌

所幸的是,新上任的主編 Alan Smith 力挽狂瀾,將這本音樂雜誌轉向了更為激進的地下音樂。到了 80 年代,伴隨著音樂革命的出現,朋克、華麗搖滾也漸漸從地下浮出,第一個吃螃蟹的 《NME》 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終於將處境扭轉乾坤。

▲ 1968 年,編輯 Alan Smith 當時撰寫的文章

另外,新穎的寫作手法也是令它受到追捧的原因。那些 《NME》 的記者們經常跟隨著樂隊巡演,並與偶像歌手們零距離接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明星跟拍。所以他們的文章大都是以第一人稱視角撰寫,讓那些感興趣的讀者們在閱讀時更有代入感,也更加具有私密性。

在音樂發展史上最重要的 80、90 年代,《NME》 可謂是響噹噹的見證者,見證著各種音樂流派的誕生,也見證著無數的音樂革命。它曾經戰勝了自己,也戰勝了風雲多變的潮流,但在當下卻輸給了這個時代。

互聯網興起之後,資訊如洪流般湧過,多到可以 「溢出」 屏幕,多到讓 《NME》不知所措。事實證明,它做什麼都是徒勞的。本身引以為傲的 「明星跟拍」,也因為明星常常將第一手消息發佈在社交網絡上並與粉絲互動,瞬間沒了賣點。

▲ 《NME》 現已全面轉移至互聯網,在官網可以看到內容包含了音樂、食物、影視等。

2008 年,英國《衛報》還 「火上澆油」 的指出,雜誌 《NME》 太固步自封了,整天報導那些小眾音樂人,究竟誰願意看你家的文章?

再加上形式所迫,錯誤的聲音導致它錯誤的決策,最終導致錯誤的後果。 2015 年 9 月,《NME》 以 Rihanna 作為封面,這也意味著它將改頭換面接受流行音樂。熟不知,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拋棄了那些曾經擁護它的死忠粉。

更為致命的是,從 Rihanna 那期開始,這本雜誌開始以免費的形式發行,儘管當時的數據顯示,首週發行量達到 307217 份,超過了當年 The Beatles 時代最高發行量,但這樣的數據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畢竟免費的誰不會要?

▲ 寫著 「FREE」 字樣的 《NME》 擺放在超市一角

之後,隨著印刷的成本越來越高,以及紙媒早已不是廣告商的首選,不堪重負的 《NME》 最終還是選擇將紙質雜誌關閉。

雜誌的衰落,是我們的不幸,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NME》的停刊,只是眾多優秀雜誌下架的其中一位。像早前令許多人頂禮膜拜的 《COLORS》 也避免不了最終停刊的命運。

但你們曾否想過,結束了雜誌光輝時刻的劊子手究竟是誰呢?

互聯網?新媒體?其實都不是。

互聯網沒有錯,新媒體更沒有錯,錯的是我們。不管怎麼說,無論是雜誌還是新媒體,終歸而言只是文字的載體,對我們閱讀文字汲取養分真的會有很大影響嗎?。

那我們又錯在哪?

錯在我們的喜好、想法太過雷同,錯在我們缺少了對深層次追求的好奇心。我們寧願多花點時間追求明星八卦,也不願意靜下心來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寧願將時間浪費在睡覺、打扮上,也不願意耐心的將一篇文章認真看完。

所以也不難發現,那些堅持深度內容的新媒體,貌似並沒有從互聯網快速發展當中獲得多少紅利,反倒是某些 「心靈雞湯」 、「娛樂八卦」 的內容更能獲得大眾喜愛。當大眾指著鼻子向新媒體罵道,膚淺又不專業時,有沒有想過誰才是這些 「粗製濫造」 的新媒體們的溫床?

這讓我想起了已經停刊的 《FRUiTS》 ,這本雜誌以街拍女性而聞名。如果你曾有幸看過這本雜誌,你會發現裡面女性的著裝是如此的鮮明而富有特點,而這也確立了《FRUiTS》在日本潮流的地位。

但在最後停刊時,創始人青木正一時說道:「以前,我們一天能夠拍到兩三張照片,現在有時候一天一張都拍不到。這讓我覺得糟透了。感覺目前年輕人沒有什麼原創感,非常普通,去店裡看也是差不多的衣服」。

▲ 青木正一

不可否認的是, 《FRUiTS》 停刊大都拜 Instagram、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軟件所賜,但青木正一說的一席話,應該才是現象背後的本質吧?

時代創造了許多東西,但同時也摒棄了很多事物。我們所熟知的磁帶、BB 機等等,它們的消失的確是代表著一種進步,也足以讓我們去懷念。但你可千萬別把雜誌列入你的 「懷念名單」 裡,因為它不僅是幾十頁的油墨紙,它還警示著我們要對一切事物保持足夠的好奇心以及持續探索的恆心

同時我也在想,到底又會有多少人會將這篇文章看到末尾呢?

(ps.本文授權自 kidutly)

Kidulty
Kidultyhttp://www.kidulty.com
如今我們已經處於一個追逐並崇尚個性的時代,而kiDulty潮流先鋒便是服務於這股趨勢中的尖端份子。自2008年以來無論風格如何變化,kiDulty永遠為喜好追逐與眾不同的人們提供最具針對性的信息與媒體服務。 kiDulty正式授權OVERDOPE.COM全文轉載。

Latest articles

Related articles

spot_imgspot_img
Total
0
Share